你們在求職的時候
「一天花幾個小時在找工作呢?」
「平均一週花幾天在找工作呢?」
「對你們來說,求職的這段時間,算是一種工作嗎?」
「平均一週花幾天在找工作呢?」
「對你們來說,求職的這段時間,算是一種工作嗎?」
會這麼問是,是一段過往的小故事,使我自己也還蠻好奇這問題的。
因自己招募也一段時間了,於是默默產生了一點大數據資料(樣本數限於22~35歲),整理出的數據(姑且不討論是否,是他們心中理想工作情況下)
在完全待業的狀態下,平均找到工作大概是4個月
在職中從開始實際找工作起,平均找到工作大概是6個月
因自己招募也一段時間了,於是默默產生了一點大數據資料(樣本數限於22~35歲),整理出的數據(姑且不討論是否,是他們心中理想工作情況下)
在完全待業的狀態下,平均找到工作大概是4個月
在職中從開始實際找工作起,平均找到工作大概是6個月
小故事是這樣的......
宣諭還算是一位新鮮人,今年25歲,感覺不難找工作才是,但我一看,大學本科系畢業,從上一個工作到現在已經第10個月了,讓我心中不經想「啊你是去打工旅遊了嗎?」
於是我開口說「從上份工作離開到現在,都在?」
宣諭「都在找工作啊」
「是因為都跨領域找嗎?」
宣諭「沒有,都是自己大學所學的領域」
「但你是學資訊的,應該不難找啊」
此時,他一臉憔悴又沒自信的說「但是不是沒錄取,就是連通知面試都沒有」
這時的我,大概知道一些部份的原因了,但又再繼續追問,期待確認心中自己所猜想的,其他答案是否為真,「那你一天花幾個小時在找工作呢?」
宣諭「差不多,一天1~2小時,因為人力銀行每日更新的也不多,一下就找完了」
「那你有算過平均一週花幾天在找工作呢?」
宣諭「3~4天吧」
「那所以你找工作的時候,就真的只是在『找』嗎?」(當下的我想,天啊,他真的懂我要問什麼嗎?)
他一臉疑惑的說「對啊,就是找啊」
宣諭「都在找工作啊」
「是因為都跨領域找嗎?」
宣諭「沒有,都是自己大學所學的領域」
「但你是學資訊的,應該不難找啊」
此時,他一臉憔悴又沒自信的說「但是不是沒錄取,就是連通知面試都沒有」
這時的我,大概知道一些部份的原因了,但又再繼續追問,期待確認心中自己所猜想的,其他答案是否為真,「那你一天花幾個小時在找工作呢?」
宣諭「差不多,一天1~2小時,因為人力銀行每日更新的也不多,一下就找完了」
「那你有算過平均一週花幾天在找工作呢?」
宣諭「3~4天吧」
「那所以你找工作的時候,就真的只是在『找』嗎?」(當下的我想,天啊,他真的懂我要問什麼嗎?)
他一臉疑惑的說「對啊,就是找啊」
這段小故事,讓我認知到,對某些人來說,『找』工作可能比兼職工作還不如。
會這麼說是因為
① 『找』工作這件事,就是一份屬於你當時待業時候,那個階段的工作,所以你應該8小時專注的去『找』工作,若你想更有效率,也可以用PDCA管理循環計畫,(Plan)、執行(Do)、檢核(Check)與行動(Action),以確認流程及執行細項的達成率等。
② 『找』工作不該只有『找』,還包括你對想去產業的瞭解,及自己專業程度的認知等,接著你可能需要修改專屬個別公司的履歷及自傳,若真的沒通知,需要自己省思,是不是有那些環節不夠好,去做進一步的調整,對於下一次的面試機會做最佳的準備。所以,『找』工作它是一個循環,規劃-執行-修正,直到找到工作為止。
③ 態度上應該持續抱持著自信及堅定也是很重要的。換個角度想,
「第一個應徵者總是一副被打壓的嘴臉,不斷地抱怨身旁所有人事物,你會錄取他嗎?」
「還是你會挑一個在逆境裡仍然樂觀,放膽追求機會的人呢?」
「第一個應徵者總是一副被打壓的嘴臉,不斷地抱怨身旁所有人事物,你會錄取他嗎?」
「還是你會挑一個在逆境裡仍然樂觀,放膽追求機會的人呢?」
留言
張貼留言